
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很多人都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,小时候,大家都能看到政府为应对人口暴增而实施的相关政策。很多人甚至记得,身边的大人们靠谱的配资平台,像莫言小说《蛙》里的那些人物一样,为了生个儿子,不惜躲躲藏藏、违背政策,冒着丢掉工作、被罚款的风险,拼命生孩子,有的甚至是连续生了几个女孩,直到最终生到一个男孩。
我是一个八零后,成长在城市里。记得小时候,父母和邻里的长辈们为了能有一个儿子,常常冒着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风险。有的甚至放弃了稳定的工作,宁愿被罚款也要再生一个孩子,直到终于生了男孩。
提到计划生育政策,很多人并不知道,最早提出这一政策的竟然是中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。马寅初,被誉为“计划生育教父”,不仅是人口学、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大家,还曾担任过南京大学、北京大学和重庆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校长和教授。学术界对他有着很高的评价。
展开剩余83%马寅初第一次提出计划生育的理念,是在1953年。当时,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不高,但社会相对稳定,人口却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。年已75的马寅初,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,于是提出了“少生优生”的人口控制理论,并写下了对当时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《新人口论》一书。
然而,马寅初的这一理论一发表,便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。虽然他提倡一夫一妻制、控制人口生育,但自己却言行不一,娶了一妻一妾,还生育了七个孩子,而且其中的小妾竟是与自己长女同班的17岁女孩。这种做法自然引来了当时社会的广泛批评。
马寅初,1882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家庭。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酒馆,家境并不富裕。在家里排行老五,马寅初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慧,喜爱读书,但他的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,接管酒馆的账务。于是,马寅初在念完三年私塾后被要求回家工作。然而,马寅初执意要继续读书,甚至一度因反抗父亲的安排,差点跳江自杀。幸好被及时救起,从而避免了这个悲剧。
后来,马寅初的学业得到了外界的支持。一位上海商人张江声在得知马寅初的坚持后,将他带到上海读书,并资助他继续学业。凭借着刻苦的努力,马寅初最终进入了天津的北洋大学,之后又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奖学金,成为公费留学生。马寅初专攻经济学,立志要为中国的强盛贡献力量。在美国,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,甚至发表的论文成为教材,震动了政商界。
1901年,马寅初在天津北洋大学读书时,按照父母的安排与同村的张团妹结婚。张团妹虽然没有文化,但她贤良淑德,性格温和,深得马家父母的喜爱。虽然两人没有爱情基础,但在婚后,他们渐渐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,生活也很幸福。很快,张团妹为马寅初生下了一个儿子,可惜由于高烧夭折,这让马寅初十分伤心。但随后,张团妹又陆续生下了两个女儿,带来了家庭的快乐。
然而,马寅初的父母却一直期盼着能有一个孙子,认为只有男孩才能延续家族香火。于是,在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,父母一再催促他要生个儿子。面对父母的压力和传统的封建思想,马寅初无奈之下,在父母的安排下迎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妾——王仲贞。
王仲贞与马寅初的长女同龄,她的加入让这个家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纠葛。尽管如此,马寅初依然保持着对原配妻子的尊重和爱护,不曾疏远她。夫妻和妾室之间保持着一种奇特的平衡。王仲贞为马寅初生下了四个孩子,而张团妹又生下了一个女儿,最终,马寅初共育有七个子女。
尽管马寅初的个人生活充满争议,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不可忽视。他并不渴望仕途,而是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学术和教育。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,马寅初始终关注着中国人口问题,并认为人口过多可能会对国家的发展带来压力。于是,他提倡通过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增长,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。
1953年,马寅初通过调研发现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异常惊人,预测如果不加控制,未来的人口将带来严重的社会、经济压力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,他首次提出了“计划生育”这一概念,倡导晚婚晚育、少生优生,并支持对超生家庭进行罚款。
尽管马寅初的这一理论在当时遭到了激烈的批评和反对,尤其是他个人的生活方式被指责为与其理论相矛盾,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。他认为,尽管自己有七个孩子,但那是历史背景和时代的产物,不应与他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混为一谈。
改革开放后,国家逐渐认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对社会发展的负担,于是在1979年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。马寅初的计划生育理论最终得到了实现,虽然他在生前未能看到这一政策,但他的贡献无可否认。
马寅初于1982年去世,享年100岁。在他去世时,妻子与妾室都在他身边照顾着他。虽然有争议,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带来了人口的合理控制,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。马寅初虽已离世,但他在学术界的贡献,将永载史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捷希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