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1年11月5日靠谱的配资平台,北京301医院。
“老首长,您的回忆录我看了些稿子,写得真好!但后面的淮海战役,您可得抓紧啊,我们这些老部下可都等着呢!”王必成中将坐在病床边,望着面容憔悴的老领导粟裕,话语里满是真切的期盼与担忧。
此时的粟裕,身体已是大不如前。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、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,此刻正与病魔和衰退的记忆进行着一场更为艰难的战斗。而王必成,刚刚从大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卸任,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,一到北京,心里最挂念的,还是这位亦师亦友的老首长。
王必成这么着急,不光是为他自己,更是为了一段不能被遗忘、不能被曲解的历史。那个年代,亲历战争的将帅们逐渐老去,一些关于战争的说法也开始变得五花八门。王必成自己打仗是把好手,人称“王老虎”,但他更有历史的远见。他曾不止一次地劝身边的老战友,尤其是叶飞,一定要动笔写回忆录,把亲身经历的真实战况记下来,不能让后人被那些不着边际的说法带偏了。
说起来,王必成对粟裕的这份情谊,是真刀真枪从死人堆里打出来的。在华野,粟裕手下有“叶王陶”三员虎将,王必成与粟裕的战友情,可以说最为深厚。孟良崮战役前,粟裕在部署任务时,特意强调了一句:打74师,六纵是主力,指挥员是王必成。这背后,藏着一段血海深仇。涟水之战,王必成的六纵在张灵甫的74师手上吃了大亏,部队憋着一股劲。
粟裕懂他,懂六纵的每一个战士。他把报仇雪恨的最好机会,稳稳地交到了王必成手上。果不其然,孟良崮一战,王必成率部如猛虎下山,硬是把张灵甫的王牌军啃了下来。这份知遇之恩和战场上的默契,让王必成一辈子都对粟裕心怀敬重。在他的文章里,从来都是毕恭毕敬地称“粟裕同志”,言语间满是对其军事艺术的由衷钦佩。
正是因为这份深厚的感情,王必成才对粟裕的回忆录如此上心。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一本个人传记,更是一部关于华东野战军,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最权威、最鲜活的教材。尤其是那些精彩绝伦的大兵团作战,除了粟裕本人,谁能说得清其中的精髓和奥妙?
然而,粟裕动笔写回忆录,其实很晚。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他都对此事三缄其口。原因很复杂,战争年代的人事纠葛,战役指挥中的不同意见,写出来,难免会牵涉到一些人,有些话不好说,更不好写。粟裕为人谦逊低调,不愿惹是生非,便一直搁置着。
真正的转折点,是1976年。那年,粟裕再次突发心肌梗塞,在死亡线上走了一遭。或许是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,他觉得有责任把毕生的战争经验留给后人。于是,他才下定决心,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,正式开始回忆录的撰写工作。
粟裕对这件事极为认真,前半部分写得非常详尽,对每一个战役的背景、决策过程、兵力部署都力求精准。但进入八十年代,他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,记忆力严重衰退,甚至连语言功能都出现了障碍。这对于需要大量回忆和口述的工作来说,无疑是致命的打击。
即便如此,他依然没有放弃。1980年,他还对写作班子说,要加快步子,他争取一周能谈一两个战役。可没想到,话音刚落不久,1981年,他又一次住进了医院,而且一住就是近一年。回忆录的写作,再一次被迫中断。
这就是王必成前来探望时的大背景。听到老部下的催促,病床上的粟裕点了点头,费力地告诉他,睢杞战役那一章已经搞完了。他还饶有兴致地谈了谈对这场战役的一些新思考,建议把标题改成“睢杞战役的前前后后”,这样能把战役的来龙去脉讲得更透彻。王必成听了,连连点头,说自己看过一些初稿,写得极好,很多当年的决策细节,他这个纵队司令都不清楚,看了回忆录才恍然大悟。
这次谈话,似乎给了粟裕一些新的动力。可谁也没想到,这竟成了他亲自审定的最后一个大战役章节。他心心念念的、也是外界最为期待的淮海战役,以及之后的渡江战役、解放上海等一系列辉煌篇章,都还静静地躺在他的脑海里,等待着被唤醒。
遗憾的是,他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。
1984年2月5日,粟裕大将与世长辞。他的回忆录最终得以出版,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。那最关键、最精彩、最能体现他军事思想巅峰的淮海决战,只留下了一些零散的片段和谈话记录,未能形成完整的篇章。王必成当年的担忧,终究成了现实。那场惊天动地的伟大决战,在“战神”粟裕的亲笔回忆里,遗憾地,留下了一片永远无法填补的空白。
捷希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